泰式素食:深入靈魂香料、嚴選台北餐廳與在家烹飪秘訣

泰式素食


我是個徹頭徹尾的吃貨,尤其迷戀那股酸辣帶勁的泰國味。以前總覺得泰式料理的精髓在於魚露、蝦醬這些葷食調料,素食泰餐?不就是把肉換成豆腐,味道肯定大打折扣吧?直到幾年前,同事硬拉我去東區巷弄裡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小小素食堂」,點了一份綠咖哩椰奶豆腐煲

那第一口真是顛覆想像!濃郁的椰奶香溫柔地包裹著舌尖,接著是香茅、南薑、檸檬葉那股獨特的香氣竄上來,最後是小米辣帶來的後勁,辣得過癮卻不嗆喉,完全吃不到素料的豆腥味。朋友看我眼睛瞪得老大,笑著說:「怎樣,泰式素食的魔法,厲害吧?」從此我就一頭栽進了這個五彩繽紛的酸辣國度,四處挖掘台北的泰式素食寶藏。

泰式素食的靈魂:不只「無肉」那麼簡單

我得說,真正好的泰式素食,絕非簡單去掉魚露、蝦醬就完事。它是一門「風味再造」的藝術!厲害的廚師懂得運用大量的新鮮香料與天然食材,去創造出那種複雜、立體,讓人一吃就上癮的泰式風味層次。

少了魚露的鹹鮮怎麼辦?發酵黃豆醬(Tao Jiew)、香菇素蠔油、甚至烤過的椰子糖,都能帶出深沉的鹹香底蘊。蝦醬的濃郁海味難以取代?那就靠烤過的杏鮑菇絲、海帶芽粉、或是精心熬煮的菌菇高湯來提鮮。這些替代品不僅賦予了泰式素食應有的鮮味(Umami),還多了一層植物性的溫潤感,吃起來反而更清爽無負擔。

最讓我著迷的,還是泰式素食裡那股鮮明的「酸辣甜鹹」交響曲

  • 酸: 關鍵在新鮮檸檬汁(絕非醋!)、青檸葉(帶來獨特柑橘香氣)、羅望子醬(提供溫和的酸度和果香)、還有醃得恰到好處的青芒果絲鳳梨入菜。
  • 辣: 除了新鮮的小米椒、鳥眼椒新鮮或乾燥的辣椒碎、以及靈魂醬料——泰式辣椒醬(Nam Prik Pao)的素食版本(用烤過的辣椒、烤過的乾香菇、棕櫚糖等熬製),賦予不同層次的辣度與焦香。
  • 甜: 泰國菜的甜不可或缺,通常來自椰糖(風味比砂糖更圓潤)、椰奶(自然的香甜)、新鮮鳳梨或成熟的芒果
  • 鹹: 來自醬油(選薄鹽或黑豆醬油更佳)、素食蠔油、鹽,以及前面提到的各種鮮味替代品

風味層次是這樣展開的:第一口先嚐到清新的香草氣息,接著鹹鮮味椰奶的甜潤在口中鋪開,最後辣勁才緩緩湧現,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這種平衡的韻律感,是平庸的泰式素食和頂尖之作的最大分別。

〈泰式素食核心香料風味表〉

香料/食材 獨特香氣與風味 常見用途 素食替代關鍵
香茅 (Lemongrass) 強烈檸檬清香、草本氣息 湯底、咖哩、涼拌、醃料 無需替代!素食友好之王
檸檬葉 (Kaffir Lime Leaf) 濃郁柑橘香、帶些微苦尾韻 湯品、咖哩、炒菜 無需替代!香氣無可取代
南薑 (Galangal) 薑的辛辣+獨特樟腦香氣 湯底(如冬蔭功)、咖哩醬 無需替代!風味獨特
香菜根 (Coriander Root) 比葉子更濃郁草本香、帶泥土味 醃料、湯底、咖哩醬 無需替代!增加層次
新鮮辣椒 (Birds Eye Chili) 直接、猛烈的辣度 涼拌、蘸醬、爆炒提味 無需替代!辣度來源
香菜/芫荽 (Coriander) 清新草本香氣 裝飾、涼拌菜、湯品 無需替代!點睛之筆
九層塔 (Thai Basil) 強烈八角、茴香氣息 打拋類、熱炒、咖哩 無需替代!泰式風味標誌
魚露 (Fish Sauce) 鹹鮮、海味、發酵風味 萬用調味、蘸醬 發酵黃豆醬 + 香菇素蠔油 + 鹽 + 海帶粉
蝦醬 (Shrimp Paste) 濃郁鹹腥、強烈海味 咖哩醬、炒菜提味 烤杏鮑菇絲粉 + 海帶芽粉 + 烤芝麻醬 + 鹽
● ● ●

老饕嚴選!台北10間必訪泰式素食餐廳(真實踩點經驗)

瘋狂踩點幾年,台北從老字號到新銳店,我試過的泰式素食餐廳少說也有二十幾間。以下這10間,是經過我和一群同樣挑剔的素食吃貨友人反覆驗證,各有千秋、真心值得一訪的私藏名單。口味這件事很主觀,我會老實說出優缺點:

1. 曼谷小棧 (Bangkok Corner)

  •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2號
  • 營業時間: 11:30-14:30, 17:30-21:00 (週一公休)
  • 價格區間: $250 – $450
  • 必點菜單: 泰式素食冬蔭功湯打拋猴頭菇飯綠咖哩椰奶蔬菜煲
  • 個人評價: 這家算是我的泰式素食啟蒙店之一。環境就是家庭小店,但老闆娘是泰國華僑,香料用得特別足,口味偏重但很道地。冬蔭功湯是我的每次必點,酸辣夠勁,香茅南薑味超濃,料也多(杏鮑菇、秀珍菇、番茄、草菇),喝得滿頭大汗才過癮!打拋猴頭菇炒得乾香,九層塔香氣撲鼻,下飯神器。綠咖哩椰奶濃郁,蔬菜給得大方。缺點: 用餐尖峰時間要等很久,座位較擠,服務就是阿姨們的親切隨性風。口味較鹹,清淡人士可能要提醒。
真實經歷: 第一次帶怕辣的朋友去,她不信邪硬點了中辣冬蔭功,結果邊喝邊流淚邊說還要再來… 這湯的魔力真的很強。

2. 心泰原創泰式料理 (Heart Thai Original)

  •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吉林路26巷27號
  • 營業時間: 11:30-14:30, 17:30-21:30 (無休)
  • 價格區間: $280 – $520
  • 必點菜單: 泰式素食黃咖哩軟殼蟹 (猴頭菇版)酸辣拌媽媽麵香酥椒麻杏鮑菇
  • 個人評價: 這家環境比曼谷小棧舒適些,餐點精緻度也更高。最大特色是他們家自製的素料非常有水準,尤其那個「軟殼蟹」 (當然是猴頭菇做的),外皮酥脆,裏面一絲絲的纖維口感神似蟹肉,裹上濃郁的黃咖哩醬汁,好吃到忘了它是素的!酸辣拌媽媽麵很開胃,配料豐富(素肉燥、炸豆皮、小番茄、花生碎),酸辣醬汁調得剛剛好。椒麻杏鮑菇炸得外酥內多汁,椒麻醬香麻不嗆。缺點: 價格稍高,黃咖哩軟殼蟹份量精緻,大食量可能要吃兩份才滿足。
疑問句: 素食者也能享受「軟殼蟹」的酥脆口感?心泰的猴頭菇版本絕對讓你驚豔!

3. 泰富豪蔬食料理 (Thai Rich Vegetarian)

  • 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66巷2弄1號
  • 營業時間: 11:00-14:30, 17:00-21:00
  • 價格區間: $180 – $380 (商業午餐超值)
  • 必點菜單: 泰式素食鳳梨炒飯月亮蝦餅 (素花枝版)羅望子炒綜合時蔬
  • 個人評價: CP值很高的選擇!尤其推薦平日商業午餐,主餐+湯+小菜+飲料$200內搞定。鳳梨炒飯鑊氣十足,飯粒分明,加上腰果、素鬆、鳳梨丁、葡萄乾,鹹甜交織,份量實在。他們的「月亮蝦餅」 是用素花枝漿製作,外皮炸得金黃酥脆,內餡彈牙,沾上甜辣醬很涮嘴。羅望子炒時蔬酸香開胃,蔬菜種類多,勾薄芡口感滑順。缺點: 口味相對上面幾家較「台」一些,香料味沒那麼突出。人多時出餐稍慢。
個人觀點: 想試基礎款、不追求極致泰味的泰式素食,或是午餐想省點荷包,泰富豪是安全牌。

4. 香米泰國料理素食館 (Homes Thai Veggie)

  •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71巷12弄3號
  • 營業時間: 11:30-14:30, 17:30-21:00 (週一公休)
  • 價格區間: $300 – $550
  • 必點菜單: 泰式素食叢林咖哩 (瀑布咖哩)青木瓜沙拉 (可調辣度)泰式奶茶 (使用植物奶)
  • 個人評價: 這家是少數提供叢林咖哩泰式素食餐廳!這道菜通常有很多藥草香料,湯汁較稀,風味狂野。香米的口味調整得滿順口,但香料的複雜度仍在,裡面的菇類、長豆、茄子吸飽湯汁,配飯絕佳。青木瓜沙拉非常道地,現點現搗,酸辣爽脆,記得要跟店家說你能接受的辣度(他們的標準辣很猛!)。重點是他們的泰奶是用燕麥奶或豆奶調製,味道很接近傳統泰奶,香甜濃郁。缺點: 價格是名單中偏高,位置在巷弄有點難找。
疑問句: 素食者也能體驗泰北狂野的叢林咖哩風味?香米給你一個滿意的解答!

5. 蔬桌 VegeTable (Table for Veggies)

  •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32號
  • 營業時間: 11:30-14:30, 18:00-21:30 (週二公休)
  • 價格區間: $350 – $680 (較Fine Dining風格)
  • 必點菜單: 泰式香料烤蔬菜拼盤佐特製沾醬椰漿香茅野菌湯熔岩巧克力佐香草冰淇淋 (非泰但必吃)
  • 個人評價: 這家走的是精緻創意路線,裝潢舒適有質感。雖非純泰式餐廳,但幾道融入泰式素食元素的菜非常厲害。香料烤蔬菜拼盤是視覺與味覺的享受,季節時蔬烤得恰到好處,保留原味又多汁,搭配的酸辣青醬或花生風味醬都極具泰式靈魂又創新。椰漿香茅野菌湯溫潤濃郁,香茅香氣貫穿,喝完胃很舒服。甜點也極佳!缺點: 價格最高,泰式菜色選擇相對較少,適合約會或想吃得精緻一點的時候。
真實感受: 帶過幾次非素食朋友來蔬桌,他們吃完烤蔬菜拼盤都驚呼:「原來素食也可以這麼高級有滋味?」顛覆刻板印象的好地方。

6. 寶林茶室 信義店 (PoLin Tea House – Xinyi)

  •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12號4樓 (Att 4 Fun)
  • 營業時間: 11:00-22:00 (百貨營業時間)
  • 價格區間: $220 – $480
  • 必點菜單: 泰式酸辣公仔麵越式酸辣湯河粉炸物拼盤 (含泰式春捲)
  • 個人評價: 馬來西亞蔬食品牌,在信義區想吃泰式素食時很方便的選擇(逛街逛累了就能吃)。泰式酸辣公仔麵湯頭濃郁,酸辣直接,麵條Q彈,配料有素丸子、豆包、豆芽等,一碗下去飽足感夠。越式酸辣湯河粉相對清爽些,但香料味也足。炸物拼盤種類多,泰式春捲酥脆,沾醬解膩。缺點: 口味較標準化,不及獨立小店有獨特個性。百貨用餐環境較吵雜。
疑問句: 信義區逛街哪裡找方便的泰式素食?寶林茶室是安全快速的選擇。

7. 禪風泰式蔬食 (Zen Thai Vegetarian)

  •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05巷21號
  • 營業時間: 11:30-14:00, 17:30-20:30 (週二、三公休)
  • 價格區間: $260 – $420
  • 必點菜單: 瑪莎曼咖哩 (Massaman Curry)泰式炒河粉 (Pad Thai 素食版)涼拌香酥豆腐
  • 個人評價: 天母地區的泰式素食口碑店。瑪莎曼咖哩是泰南特色,香料溫和帶甜,有肉桂、荳蔻等香氣,通常會加馬鈴薯和花生。禪風的版本香濃夠味,搭配的素肉塊吸飽醬汁,拌飯一流。素食Pad Thai鑊氣夠,調味酸甜適中,豆干絲、豆芽、花生碎、檸檬角都沒少,還加了脆脆的炸豆皮增加口感,還原度很高!涼拌香酥豆腐酸辣開胃,豆腐炸得外酥內嫩。缺點: 位置在巷內,店面不大,週末建議訂位。瑪莎曼咖哩口味偏甜,非所有人都愛。
個人觀點: 想吃點不一樣的泰式咖哩?瑪莎曼溫潤濃郁的風味,在禪風做得很有水準。

8. 熱浪島南洋蔬食茶堂 台北店 (Heat Wave Island)

  •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36巷6弄8號
  • 營業時間: 11:30-21:00
  • 價格區間: $250 – $450
  • 必點菜單: 南洋肉骨茶鍋 (可選泰式酸辣湯底)沙嗲串燒摩摩喳喳
  • 個人評價: 來自台中的連鎖品牌,提供多國南洋風蔬食。他們的肉骨茶鍋可以選湯底,泰式酸辣湯底非常到位!酸辣平衡,香氣足,鍋料豐富(菇類、豆腐、素丸子、蔬菜),冬天來一鍋暖呼呼。沙嗲串燒烤得焦香,搭配濃郁的花生沙嗲醬,非常過癮。摩摩喳喳料多實在,椰奶濃郁,作為結尾甜點很完美。缺點: 口味為了大眾化稍作調整,辣度不高,香料味較溫和。人氣旺,常常需要排隊。
真實經歷: 某個寒流來襲的晚上,衝去吃他們的酸辣鍋,熱湯下肚瞬間驅走寒意,香料味直衝腦門,滿足感爆棚!

9. 澄江創意懷石料理·蔬食 (Clear River Kaiseki)

  • 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13巷25弄4號
  • 營業時間: 11:30-14:00, 18:00-21:00 (採預約制)
  • 價格區間: $1200 – $2800+ (套餐形式)
  • 必點菜單: 無固定菜單,預約時可告知偏好泰式元素,主廚會設計
  • 個人評價: 這是名單中的頂級奢華之選!主打精緻蔬食懷石,但主廚功力深厚,如果你預約時特別提到想體驗泰式素食的高級版本且有預算,他們通常能端出令人驚豔的作品。可能是一道融合香茅、南薑、檸檬葉的清澈湯品,或是運用泰式香料低溫烹調的時令蔬菜佐特製醬汁。食材品質、擺盤藝術、服務環境都是頂級缺點: 價格非常高昂,需提前預約且非純泰式餐廳,泰味菜色取決於主廚當日創作。適合特殊節日或追求極致餐飲體驗者。
個人感想: 在這裡體驗過一次融入泰式風味的套餐,雖僅一兩道,但那細緻入微的香料運用和頂級食材的結合,展現了泰式素食的另一種可能性——優雅而深沉。

10. 泰好吃平價泰式素食攤 (Thai Hao Chi)

  •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夜市內 (靠近梧州街口,流動攤位)
  • 營業時間: 約17:30-23:30 (視天氣狀況)
  • 價格區間: $80 – $150
  • 必點菜單: 泰式炒河粉 (Pad Thai)酸辣湯麵涼拌青木瓜絲
  • 個人評價: 壓軸推薦給追求極致道地風味與銅板價的勇者!這是在華西街/廣州街夜市深處的一個不起眼小攤,老闆是泰國阿姨,只會簡單中文。口味非常泰國當地,酸、辣、甜、鹹都下得毫不手軟Pad Thai炒得濕潤鑊氣足,放的是完整的豆乾丁,不是素肉絲,還加了醃蘿蔔乾,口感層次豐富,擠上檸檬汁絕配。酸辣湯麵湯頭濃郁夠勁,香料味直衝腦門,喝得出是長時間熬煮的。涼拌青木瓜絲現點現搗,辣度請小心(阿姨的「小辣」等同別人家的大辣)。缺點: 環境就是路邊攤,衛生條件普通(腸胃敏感者請自行斟酌),位置不好找,老闆娘個性直率(點餐請明確),口味極重鹹重辣。非常適合想體驗泰國街頭風味的老饕。
真實感受: 第一次吃他們的Pad Thai,那股強烈的鑊氣和直白的鹹甜酸辣,瞬間把我拉回曼谷街頭!是名單中最粗獷、最接地氣、也最挑戰味蕾泰式素食體驗,愛者恆愛。
● ● ●


在家複製泰式風味的關鍵小撇步

吃了這麼多,難免手癢想在家試試看。分享幾個讓你的泰式素食成功率大增的關鍵:

  1. 香料是新鮮的靈魂! 香茅、南薑、檸檬葉、辣椒、九層塔,能買新鮮的就別用乾的(乾檸檬葉除外)。特別是香茅,一定要拍扁切段,香味才會出來。南薑不好買,冷凍庫常備些切片。
  2. 「鮮味炸彈」別省略: 素食版的鮮味來源至關重要。我會常備:
    • 品質好的香菇素蠔油
    • 日式或台式的薄鹽醬油
    • 發酵黃豆醬(大超市或東南亞商店有)
    • 烤過的乾香菇磨粉
    • 海帶芽粉或昆布粉
    • 烤過的白芝麻磨碎

    靈活組合運用,就能創造類似魚露蝦醬的深度。

  3. 酸味的層次: 新鮮檸檬汁(菜快好時再加,避免苦味)是基底。羅望子膏(加水調開濾渣)提供溫和果酸,讓酸味更豐富。有時加一點點蘋果醋白醋,能提亮酸度,但絕不能取代檸檬汁。
  4. 椰奶的品質是關鍵: 選泰國品牌(如Aroy-D, Chaokoh),查看成分表,越單純越好(最好只有椰奶+水,或加一點點穩定劑),避免有乳化劑或添加物的。罐頭椰奶開罐後上面濃稠的椰脂(Coconut Cream)和下面的水狀椰奶(Coconut Milk)要攪拌均勻再用。煮咖哩時,先挖點濃椰脂爆香,再倒入剩餘椰奶。
  5. 善用「油炸」增香: 許多泰式菜餚好吃的秘訣在於爆香。無論是打拋醬、咖哩醬,先將香料(香茅碎、南薑碎、檸檬葉絲、辣椒碎)用適量的油(椰子油、葡萄籽油皆可)小火耐心炒出香氣,再加入其他醬料和食材。炸豆包、炸豆腐、酥炸過的香菇絲,都能增添香氣和口感。
  6. 蔬菜的選擇與處理:
    • 長豆、茄子、秋葵:是經典咖哩蔬菜,茄子可先煎炸過再燉煮不易爛。
    • 菇類:杏鮑菇(手撕口感好)、秀珍菇、香菇、草菇都很適合。
    • 根莖花果:玉米筍、紅蘿蔔、南瓜、鳳梨(做咖哩或炒飯)。
    • 葉菜類如空心菜(炒辣醬)、芥藍(炒泰式豆腐乳)也很搭。

    蔬菜不要炒/煮過頭,保留一點脆度口感更好。

  7. 最後的點睛: 上桌前撒上大量香菜碎、切段的九層塔葉,擠上新鮮檸檬汁,放上切片的小辣椒,甚至撒點烤過的花生碎腰果碎,風味層次立刻升級!

最重要的心法:勇敢嘗試,邊做邊嚐邊調整! 泰國菜本來就沒有絕對標準,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酸辣鹹甜平衡點最重要。

● ● ●

泰式素食 Q&A:一次解答你的疑惑

Q1:泰式素食會不會很難找到?
A: 完全不會! 在台灣,特別是台北、台中、高雄等都會區,專賣或提供泰式素食選項的餐廳越來越多。許多非純素的泰式餐廳,只要事先詢問,師傅通常也能調整(例如不加魚露、蝦醬,用豆腐代替肉)。素食APP(如HappyCow)或FB社團搜尋「泰式蔬食」都能找到資訊。這篇文章列出的10間更是精選中的精選!素食風潮加上台灣人愛泰國菜,泰式素食真的不難尋。

Q2:吃泰式素食容易營養不均衡嗎?
A: 只要懂得搭配,營養絕對夠! 一份好的泰式素食套餐通常包含:

  • 優質蛋白質: 豆腐、豆干、天貝、麵筋、菇類(尤其是富含蛋白質的菇類如香菇、杏鮑菇)。
  • 豐富蔬菜: 各種顏色的時蔬(咖哩裡的茄子、長豆;涼拌菜的小黃瓜、番茄、青木瓜;炒菜的空心菜、高麗菜等)。
  • 健康油脂: 來自椰奶(雖是飽和脂肪,但適量攝取無妨)、料理用油、堅果(如涼拌菜或咖哩撒的花生碎)。
  • 複合碳水化合物: 搭配的米飯(泰國香米或茉莉香米)。

我覺得比起單純吃白飯配幾樣炒青菜,一份有濃郁咖哩(含多種香料、椰奶、蔬菜、蛋白質來源)配飯的泰式素食,營養其實更均衡多元。當然,均衡飲食的原則是不變的,別餐餐都吃重口味的就好。

Q3:第一次嘗試泰式素食,推薦從哪道菜入門?
A: 我會推薦這幾款「友善入門級」選擇:

  1. 黃咖哩或瑪莎曼咖哩: 這兩種咖哩口味溫和,帶有椰奶的香甜和花生(瑪莎曼)的香氣,香料豐富但辣度通常較低(點餐時可再確認),接受度高。配上吸飽醬汁的豆腐、馬鈴薯、紅蘿蔔,超級下飯。
  2. 泰式炒河粉 (Pad Thai): 酸甜鹹的經典組合,通常配料豐富(豆干、豆芽、韭菜、炸豆皮、花生碎),口感好,不太辣(辣粉通常分開放自己加)。
  3. 鳳梨炒飯: 鹹甜開胃,有鳳梨、腰果、素鬆、葡萄乾等,口感豐富,幾乎不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