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后虎尾蘭:優雅銀灰藝術品的強適應力栽培與病害預防指南

銀后虎尾蘭

身為一個整天就愛跟泥土花草打交道的人,家裡陽臺、窗臺甚至客廳角落,早就被我塞滿了各種綠色小夥伴。從觀葉到開花植物,從好養到嬌貴的,我都樂此不疲地嘗試。要說到近年來最讓我驚艷,也最推薦給身邊朋友(尤其是自稱植物殺手的那幾位)的,絕對非「銀後虎尾蘭」莫屬啦!這傢伙,簡直就是懶人植物界的王者,但那份獨特優雅的氣質,又讓它一點也不「俗氣」,擺在哪裡都像個低調的藝術品。今天,就讓我這個整天摸土的手,來好好聊聊我與這位銀灰美人的相處之道吧!

品種分類:虎尾蘭家族的優雅擔當

我知道很多人一聽到虎尾蘭,腦子裡浮現的可能是那種深綠色帶金邊、筆直豎挺的傳統模樣。確實,那是虎尾蘭家族的基本款,我們通常叫它「金邊虎尾蘭」或「短葉虎尾蘭」。但我們今天的主角銀後虎尾蘭,那可是家族裡站在顏值巔峰的存在!

它屬於虎尾蘭屬(Sansevieria,雖然現在植物學上歸到Dracaena屬了,但園藝圈大家還是習慣叫虎尾蘭啦)。說實話,我第一次在花市見到它時,還以為老闆進了一批假花!那個葉子的質感和顏色,實在太特別了。它的葉片不像傳統虎尾蘭那麼硬邦邦像把劍,相對寬闊些,而且最迷人的就是那種大面積的銀灰色調,有時還帶點灰藍的夢幻感,上面還有不規則、深淺不一的橫向斑紋,就像是潑墨畫一樣自然。葉緣通常有一道極細的、深綠或褐色的邊線,像精心勾勒的畫框,把中間的銀灰襯託得更高階。老實說,剛入手時,我盯著它看了好久,越看越覺得有種冷冽又溫柔的矛盾美,跟家裡其他綠油油的植物擺在一起,視覺層次感立刻升級!

另外,想養虎後虎尾蘭的朋友要注意分辨,市面上偶爾會看到長相差不多的「銀脈虎尾蘭」或「月光虎尾蘭」。銀後虎尾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銀白色區域佔據葉面絕大部分,而且那種銀灰感非常純粹、均勻,不是一點點銀斑而已。月光虎尾蘭的綠色通常會更明顯一點。我之前就差點買錯,後來仔細對比照片才確定。記住,認準那個大面積的、高階灰銀色主調就對了!

形態特徵:低調奢華的銀灰藝術品

讓我仔細形容一下我的這位老朋友長啥樣。想像一下哈:

  • 葉子形態: 它的葉子不是那種一根根筆直往上衝天的型別(那種是筒葉虎尾蘭),而是從根部的短莖(我們叫它「根狀莖」)直接長出來,一片片地呈放射狀展開,有點像開啟的扇子或者蓮花的樣子(這種我們稱作「匍匐叢生」)。單片葉子形狀是長橢圓形或寬的劍形,葉尖有個小小銳利的尖頭,但整體線條很流暢。長度嘛,養得好、環境適合,輕鬆可以長到30~50公分以上,寬度大概5~8公分左右,算是虎尾蘭家族裡葉片比較寬大的成員。
  • 最迷人的顏色: 重頭戲來了!為什麼叫「銀後」?關鍵就在這顏色!它的葉面底色是那種非常純粹、帶點霧面質感的銀灰色灰藍色,真的好看到不行!尤其是在光線好的地方看,那銀灰色會反射出柔和的光澤,低調又奢華。在這片銀灰「畫布」上,自然分佈著深綠色或墨綠色的斑駁橫向條紋(這些是它的天然斑紋),深淺不一,形狀也不規則,就像是大師隨手揮灑的筆觸,每片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 質感細節: 摸上去的感覺?嗯… 不像很多多肉植物那麼肥厚多汁感,它比較厚實、堅韌,但表面是光滑的,有種皮革的質感。葉子邊緣很完整,只有極細的一圈深色鑲邊(通常是深綠或褐色),這圈邊線讓葉片輪廓更清晰,也提升了精緻感。偷偷告訴你,我曾經因為葉子太漂亮,忍不住用手指去摸,結果不小心留下指紋印,還得用軟布輕輕擦掉,真是甜蜜的煩惱。
  • 整體氣質: 一盆狀態好的銀後虎尾蘭,整株呈現那種向外放射的優雅姿態,銀灰色的葉片在光線下靜靜散發光芒,深色的斑紋增添神秘感。它不像開花植物那樣張揚熱鬧,就是安安靜靜地待著,卻能牢牢抓住你的目光,散發一種現代、簡約、高階的北歐風或侘寂風美感。放在水泥盆或淺色系的陶盆裡,簡直絕配!

生長習性:適應力超強的「忍者」

說到這銀後虎尾蘭為什麼這麼好養,成為懶人和植物殺手的救星,關鍵就在它那跟「忍者」一樣強大的適應力!這可是它原生於乾燥非洲環境練就的本領。讓我來細數它的「生存之道」:

  • 光照需求:超級彈性! 這點絕對是它最大的優點之一!比起很多室內植物對光線挑三揀四,銀後虎尾蘭堪稱「隨遇而安」。家裡哪個角落光線不太好?只要不是伸手不見五指那種全黑環境,它基本上都能活!當然,光線明亮的地方(像是有散射光的窗邊),它會長得更精神,葉片顏色、特別是那迷人的銀灰色,也會更飽滿、更鮮明,斑紋對比也更清晰。我試過把它放在客廳離窗戶比較遠、光線只能算「尚可」的位置,它雖然長得慢了些,但葉色依然保持得不錯,完全沒有要死給我看的樣子。強烈的直射光(尤其是夏天的西曬)反而要小心,可能會把葉子曬傷,出現難看的焦黃斑點(我就有過慘痛教訓,夏天沒注意,葉尖曬焦了一小塊,心疼死了)。
  • 水分需求:寧乾勿濕! 記住這四個字,是養好銀後虎尾蘭(其實多數虎尾蘭都適用)的黃金法則!它那厚厚的葉片和發達的根狀莖,就是天然的迷你水庫,超級耐旱!我自己的澆水頻率?夏天大概2-3週甚至更久才澆一次透水(就是水從盆底流出來那種),冬天?一個月一次都嫌多!真的,它最怕的就是你太勤快、太「關心」它,拼命澆水。盆土如果一直濕漉漉的,爛根是分分鐘的事(爛根初期很難發現,等葉子發軟變黃就危險了)。我的經驗是,每次澆水前,一定要用手指插進土裡大概一個指節深(約2-3公分),感覺裡面確實乾了,再澆水。盆土寧可乾一點,讓它渴一下,也千萬別積水!相信我,忘了澆水它頂多消耗點老葉子,水澆多了可是會要命的!
  • 溫度需求:怕冷不怕熱! 它喜歡溫暖的環境,18°C到30°C之間最舒服,這也是臺灣大部分時間的天氣啦。所以夏天在室內度夏完全沒問題。但!它很不耐寒!冬天如果溫度持續低於10°C(尤其是寒流來襲),它就很容易凍傷,葉片會出現水浸狀的爛斑,最後整片軟爛掉下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都是淚…)。所以臺灣北部冬天室內沒暖氣的話,記得把它移到比較溫暖、避風的位置,千萬別放在冷風會吹到的窗邊。
  • 土壤與空氣:要求不高! 土壤部分超級省心,只要排水好、別太保濕就行。普通的仙人掌/多肉專用土就非常適合,或者自己用一般培養土混個1/3到一半的粗顆粒(像珍珠石、蛭石、粗沙)也行,目的就是要讓水流得快,不積在根部。至於空氣濕度?它完全不挑剔!臺灣普遍潮濕?沒問題!冬天室內開暖氣乾燥?它照樣活得好好的!不像某些蕨類或觀葉植物動不動就跟你抱怨空氣太乾葉緣枯給你看。

銀後虎尾蘭理想生長環境速查表

環境因子 最佳範圍 可忍受範圍 致命風險
光照 明亮散射光 低光至半日照 強烈直射光(尤其夏日)
澆水 乾透澆透 長期乾旱(生長緩慢) 頻繁澆水/積水(爛根)
溫度 18°C - 30°C 10°C - 35°C 持續低溫 (
土壤 排水極佳顆粒土 一般培養土(需控水) 黏重板結積水土壤
濕度 不敏感 乾燥或潮濕皆可 無特殊要求

瞧瞧這表格,是不是就能理解為什麼它堪稱「懶人植物之王」了?條件寬鬆到不可思議!

栽培技術:好養更要養得漂亮

雖然銀後虎尾蘭真的非常「隨和」,但要讓它長期保持那種高階的美感,長得茂盛又健康,還是有幾個小撇步要注意的。畢竟我們養它,不就是為了欣賞那份獨特的銀灰氣質嘛!

  1. 選盆與配土:排水是王道!

    • 盆器挑選: 強烈建議選「透氣性好」的盆!陶盆(紅陶盆、素燒盆)是超級首選!為什麼?因為它本身會「呼吸」,能幫助土壤裡多餘的水分更快蒸發掉,大大降低爛根的風險。我自己大部分銀後虎尾蘭都是用陶盆養的,感覺特別安心。塑膠盆或上了釉的陶瓷盆也不是不行,但澆水時真的要更剋制,寧可少澆一點!另外,盆底一定要有「排水孔」!沒有孔的盆再漂亮也不行,除非你技術高超當套盆用(就是裡面還有一個有孔的小盆)。
    • 土壤配方: 前面說過,排水良好永遠擺第一位!我自己常用的配方有幾種:
    • 懶人法: 直接買品質好的「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專用土」。方便省事。
    • 自配法: 這是我個人偏好,更能掌控比例。用 普通室內植物培養土(約佔50%) + 粗顆粒介質(約50%)。粗顆粒可以選:珍珠石(增加透氣)、蛭石(保一點點濕氣同時透氣)、粗河沙(便宜好用)、火山石或赤玉土(增加重量和微量元素)。混合均勻就好。重點就是澆水下去,水能快速滲透,不會積在表面或盆底。配好土後,可以用手捏一把試試,鬆手後應該很容易散開,不會結成一團濕泥巴狀。
  2. 澆水藝術:學會「忘記」它!

    • 這真的是養好銀後虎尾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一課!再次強調:寧乾勿濕! 我自己的做法是:
    • 判斷時機: 絕對不「固定」幾天澆一次!每次澆水前,乖乖把手指插入盆土約2-3公分深。如果感覺裡面的土是乾的、沒有涼濕感,那就可以澆了!如果還有一點濕潤感?放下你的水壺!過兩天再檢查!我曾經有盆放在書房光線普通角落的,冬天整整一個多月土都沒乾透,我就一直沒澆,它完全沒事!
    • 澆水方法: 要澆就澆「透」!什麼意思?就是澆水時,要緩慢、均勻地澆,直到看到水從盆底排水孔「持續」流出來為止。這樣才能確保整個盆土都濕潤了,根系能喝到水。千萬不要只蜻蜓點水地澆一點點,那只有表層土濕,下面的根還是渴的。
    • 特別叮嚀: 澆完水後,記得把盆底託盤裡積的水「倒掉」!不要讓盆底一直泡在水裡,這跟把根泡在水裡沒兩樣,遲早爛根。
    • 心態調整:愛它,就請學會「忽略」它的水分需求一陣子!它真的不怕你忘記澆水。
  3. 施肥策略:少即是多!

    • 坦白說,銀後虎尾蘭對肥料的需求真的非常非常低。餓不死,但太肥反而可能出問題(比如葉色變綠、失去銀灰色美感,或者肥傷)。我自己的施肥原則是:
    • 頻率低: 只在它的生長旺盛期施肥(通常是臺灣溫暖的春、夏、初秋季節),大約「1-2個月」一次就綽綽有餘!冬天或者光照不足、生長停滯時,絕對不施肥!
    • 濃度低: 如果用液態肥料(我習慣用觀葉植物通用肥或均衡肥),一定要「稀釋」!比肥料包裝上建議的濃度再「減半」使用,甚至更稀一點也沒關係。薄肥勤施在這裡不適用,應該是「薄肥少施」!
    • 種類: 均衡的氮磷鉀肥料(如N-P-K 20-20-20)或觀葉植物專用肥都可以。有些人會建議多用磷鉀肥促進根系強健,我覺得只要濃度低,差別不大。重點還是別過量!
    • 我的親身教訓:有一年夏天手賤,想讓它長快點,照說明書濃度施肥外加頻率提高,結果好幾片葉子尖端開始變黃褐色(肥傷跡象),嚇得我趕緊停止施肥,用大量清水沖洗盆土好幾次才救回來。從此之後施肥都超級保守。
  4. 換盆要領:別太勤快!

    • 銀後虎尾蘭生長速度其實算慢的(這也是它好打理的原因之一)。不需要像綠蘿、龜背竹那樣頻繁換盆。通常「2-3年」換一次就足夠,甚至更久點也行。換盆時機?當你發現:
    • 根系已經長滿整個盆子,甚至從排水孔鑽出來了。
    • 植株叢生得太擁擠,感覺盆子快被撐開了。
    • 原先的盆土可能已經嚴重板結、排水變得很差。
    • 換盆步驟:
    • 小心地把植株從舊盆取出,輕輕拍掉部分舊土,檢查一下根系。如果看到黑褐色、軟爛發臭的根(爛根),用乾淨鋒利的剪刀把它們剪掉。
    • 新盆只需要比原來的盆子「大一個尺寸」(直徑大約大2-5公分左右足夠),千萬別貪大!大盆裝小苗+太多土,澆水後土乾得太慢,容易爛根!切記!
    • 盆底可以先鋪一層顆粒介質(如陶粒、碎瓦片)當排水層(1-2公分厚)。
    • 放入一些新配好的土,把植株放進去,調整好位置和深度(跟原來差不多就行)。
    • 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壓實,確保植株站穩。
    • 換完盆後,建議「過幾天」再澆第一次水(讓可能修剪根部造成的微小傷口有時間癒合),放在光線明亮但非直射處緩苗幾天即可。
    • 經驗談:我有一盆銀後虎尾蘭因為盆子夠大,超過4年都沒換盆,只是偶爾在土表加點新顆粒混合土,它照樣長得很好,冒了兩三棵小側芽出來呢!
  5. 繁殖樂趣:簡單又療癒!

    • 養久了,看著一盆銀後虎尾蘭冒出小側芽,那種成就感真的超棒!繁殖它超級簡單,分享兩個最常用的方法:
    • 分株法(最推薦): 這是繁殖銀後虎尾蘭最安全、最快速能獲得跟母株一樣漂亮特徵的方法。當母株旁邊長出好幾株有自己根系的小苗(側芽),而且長得夠大了(通常有4-5片葉子以上),就可以在「春季」結合換盆時進行。步驟:
    1. 植株脫盆,輕輕分離母株和側芽之間的根系(通常它們的根狀莖是相連的)。
    2. 找到連線點,用乾淨鋒利的刀片或剪刀小心切開,盡量讓每株小苗都帶著自己的根系。
    3. 切開的傷口稍微晾乾一下(半天到一天,讓切口癒合,避免感染)。
    4. 把小苗種到裝好新土的小盆裡,澆透一次水,之後就按正常養護(少澆水),放在光線明亮處等它適應發新根即可。
    • 葉插法(需要耐心): 如果你有一片完整健康的葉子(比如修剪下來的),也可以嘗試葉插。步驟:
    1. 將葉片橫切成幾段(每段約5-10公分長),記住切口方向(哪邊原來是朝下的)。
    2. 將切段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幾天,讓切口完全乾燥癒合。
    3. 把切口朝下(一定要方向正確!),斜插或平放在排水良好的濕潤介質上(如珍珠石、粗沙或疏鬆的混合土),插入深度約1-2公分就好,或者平放時稍微按壓一下接觸面。
    4. 放在溫暖、有明亮散射光的地方,保持介質「微潮」但不能濕(噴霧比澆水好)。
    5. 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可能需要1-2個月甚至更久,切口處才會長出小小的根和芽點(不定芽)。重點來了!透過葉插長出來的「銀後虎尾蘭」小苗,非常有可能會「返祖」!意思就是它可能失去母株那漂亮的銀灰色大面積特徵,變回深綠色為主、只有零星銀斑的模樣(類似原始的虎尾蘭)。這是因為「銀後」的斑紋是園藝選育出的變異,葉插不一定能穩定遺傳。所以如果你非常看重那個銀灰色,分株法才是最可靠的選擇!我試過葉插,結果長出來的小苗果然綠油油的,雖然也是虎尾蘭,但就不是我要的「銀後」了,有點小失望。

常見病害:大多是「太愛它」造成的

說真的,養銀後虎尾蘭這麼多年,它幾乎沒給我惹過什麼真正的病蟲害麻煩(謝天謝地!)。它本身好像就不太招蟲子(可能那股韌勁和氣味蟲子不愛?)。偶爾出現的問題,追根究底,十之八九都是我們自己「照顧不當」造成的,尤其是「水」的問題!來看看最容易遇到的狀況:

  1. 爛根(最常見的殺手!):

    • 症狀: 這是最危險也最難早期發現的。初期可能只是植株生長停滯,葉片失去光澤,看起來蔫蔫的但澆水後沒改善。嚴重時,靠近土面的「葉基」會開始變黃褐色、發軟,甚至整片葉子輕鬆就能從基部拔斷。拔出來看,根系會變黑褐色、軟爛、一碰就斷,甚至發出臭味。
    • 原因: 毫無疑問,就是「澆水過多」或「盆土排水不良」導致根部長期浸泡在潮濕環境中,窒息腐爛!尤其是光照不足、溫度低的時候,土壤乾得更慢,更容易發生。
    • 怎麼辦? 發現得早(只有少量爛根),趕緊把植株脫盆,小心去掉舊土,把所有發黑發軟發臭的爛根全部剪掉!一點不留!傷口處可以塗抹一點殺菌藥粉(如大生粉)或多菌靈溶液,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幾天,讓傷口徹底乾燥收縮。然後用「全新」的、排水超級好的介質(濕度微潮就好),重新上盆(小一點的盆更好)。上盆後先不要澆水!等個5-7天,甚至更久,感覺盆土真的很乾了,再少量給點水。之後嚴格控水,祈禱它還能恢復。如果爛根太嚴重,整株基部都爛光了,那就神仙難救,只能試著把頂部健康的葉子切下來做葉插(雖然可能返祖),或者及早分株出來的側芽還有救。
    • 預防: 嚴格遵守「寧乾勿濕」原則!選透氣盆、配排水土!澆水前一定確認土壤內部乾了!冬天更要拉長澆水間隔!
  2. 葉片軟腐(通常是爛根的連帶表現):

    • 症狀: 葉片(尤其是靠近土面或受傷處)出現水浸狀的軟爛斑塊,很快擴散,整片葉子軟塌塌倒下,顏色變黃變褐,有腐臭味。
    • 原因: 除了爛根波及上來,有時候也可能是葉片本身有傷口(比如碰傷、蟲咬傷口),在高濕或土表長期潮濕的情況下,被細菌或真菌感染了。澆水時把水直接淋到葉心(特別是冬天),也容易引發軟腐。
    • 怎麼辦? 一旦發現軟腐,立刻把腐爛的葉片從健康部位以下徹底剪除!刀具要消毒(可用酒精擦)。檢查植株基部和根系是否也有問題(通常是有的)。把植株移到更通風乾燥的地方。傷口處可以塗抹殺菌藥粉。嚴重時可能需要脫盆處理爛根(參照爛根處理法)。
    • 預防: 避免葉片受傷。澆水時盡量避免澆到葉心,沿著盆邊澆土就好(尤其在低溫潮濕季節)。保持植株周圍通風良好。及時清理盆底積水。避免盆土表面長期濕潤。
  3. 葉尖或葉緣乾枯焦黃:

    • 症狀: 葉片尖端或邊緣部分變成乾燥的枯黃色或褐色,摸起來脆脆的。這是比較常見但通常不致命的小問題。
    • 原因: 可能比較多樣:
    • 自然老化: 最底層的老葉子隨著時間推移,慢慢黃化乾枯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 過度乾旱: 長期忘記澆水,極度乾旱時,植株可能會犧牲部分葉片(尤其是老葉或葉尖)來儲存水分。但銀後虎尾蘭非常耐旱,通常要到非常極端才會這樣。
    • 肥傷: 施肥過量或濃度過高,鹽分累積導致葉尖灼傷。這點在我身上發生過!
    • 空氣過於乾燥: 雖然它對濕度不敏感,但在極度乾燥(例如暖氣口直吹)加上溫度高時,也可能出現葉尖乾枯。
    • 曬傷: 突然從低光環境移到強烈直射光下(特別是夏天),葉片會被曬傷,出現白色或枯黃的曬斑,嚴重時葉尖也可能焦枯。
    • 水質問題: 長期直接用自來水澆(尤其北部水質較硬、含氟氯較高地區),鹽分累積也可能導致葉尖焦枯。
    • 怎麼辦? 先找出可能原因。如果是自然老化或輕微乾旱造成的,把乾枯的部分用乾淨鋒利的剪刀「修剪掉」即可,順著葉子自然的形狀斜剪,看起來會比較美觀。如果是肥傷,停止施肥,用大量清水反覆沖洗盆土幾次稀釋鹽分。如果是曬傷,移到光線柔和處。改善澆水頻率或改用過濾水、雨水澆灌看看。
    • 預防: 正常養護下,少量葉尖乾枯難以避免,不用太緊張。注意避免施肥過量,避免暴曬,嚴重乾旱時及時補水即可。
  4. 蟲害(非常少見):

    • 介殼蟲: 這大概是唯一偶爾會遇到的煩人精。它們會吸附在葉片基部或背面,像一粒粒白色、褐色的小突起(粉介殼)或硬殼(盾介殼),吸食汁液。
    • 怎麼辦? 數量少時,可以用棉花棒或舊牙刷沾點「酒精」(藥用75%酒精),直接擦拭蟲體,很容易就能清除。數量多時,可以考慮噴灑植物用的「窄域油」(礦物油)或「苦楝油」(天然植物油),按照說明稀釋使用,效果不錯且相對安全。記得噴灑時要噴到蟲體和葉片縫隙,並加強通風。
    • 預防: 新買回家的植物先隔離觀察一陣子再跟其他植物放一起。保持環境通風良好,避免過度悶濕。定期檢查葉片正反面,尤其是基部。

總的來說,只要掌握好「寧乾勿濕」的核心原則,提供明亮散射光,使用透氣盆和排水土,你的銀後虎尾蘭真的非常非常省心,病害幾乎絕緣!它會用那份獨特的銀灰姿態,默默地點綴你的空間,回報你偶爾的「健忘」。

Q&A 快速解惑

Q:我的銀後虎尾蘭買回來快一個月了,盆土摸起來還是濕濕的,需要澆水嗎?
A:絕對不要澆! 這是它最危險的時刻。盆土長期不乾是爛根前兆。把它移到光線更好、通風更佳的地方(比如窗邊),或者考慮檢查盆土是否太保水,必要時換成更疏鬆的顆粒土。務必等土乾透再澆!
Q:銀後虎尾蘭的葉子摸起來有點軟軟的,不像剛買時那麼硬挺,是缺水嗎?怎麼辦?
A:葉片發軟有兩種可能:
  • 爛根(更危險!): 如果盆土潮濕或很久沒乾,葉子發軟通常伴隨葉基變色(黃/褐)、一碰易掉,很可能是爛根了!需立刻脫盆檢查處理爛根(參照爛根處理章節)。
  • 極度缺水(較輕微): 如果盆土非常乾(手指插很深都乾),且很久沒澆水,葉片整體發軟但顏色還沒大變黃,可能是渴壞了。這時可以澆一次透水,放在光線柔和處,通常幾天內葉子會恢復硬挺。但之後要調整澆水頻率,別讓它渴到這麼極端。
Q:我的銀後虎尾蘭新長出來的葉子,銀灰色好像沒那麼明顯,偏綠一點,正常嗎?還能變銀嗎?
A:這是正常現象! 新葉展開初期顏色通常會比較淺、偏綠一點點(因為葉綠素還沒穩定)。隨著葉片逐漸成熟、變厚實,在適當的光照下(明亮的散射光),它的銀灰色調會慢慢加深、變得更飽滿,與深色斑紋的對比也更明顯。只要植株健康,光照足夠,不用太擔心新葉的顏色。但如果整株都明顯變綠、銀灰色褪去很多,那可能是光照長期嚴重不足,需要移到更亮的位置(但勿直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