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湯食譜:三大經典作法、秘訣與問答全收錄

山藥湯食譜


說真的,身為一個整天在廚房打轉、聞到飯菜香就開心的人,我真心覺得「湯」就是家的味道啊!特別是這幾年迷上山藥,發現它煮湯實在太百搭了。還記得第一次在菜市場被婆婆推銷買了台灣本地產的粗山藥,回家隨便切塊丟進排骨湯裡燉,結果整鍋湯變得超級濃郁滑口,從此就徹底愛上。今天就來分享我最常煮、也覺得最實用的幾款山藥湯食譜,從基本的鹹湯到意想不到的甜湯都有,包你一年四季都想喝!

對了,先別急著動手!挑山藥可是有學問的。像我這種務實(懶惰)的主婦,後來發現買台灣產的「塊狀山藥」最方便,比較耐煮,湯頭也濃。那種日本系的細長山藥(像是大和芋),質地超水超黏,更適合磨泥做甜點或涼拌。至於怎麼挑?重點看表皮!要選鬚根少、沒有奇怪黑點或裂傷的,拿起來沉甸甸的最好。啊,還有一點超重要…切山藥前記得戴手套!我那雙可憐的手可是癢過好幾次才學乖…

山藥排骨湯:新手零失敗的暖心首選

這道絕對是我家餐桌的週末定番!食材超好準備,做法簡單到不行,味道卻一點都不馬虎,是那種喝一口就會「嗯~」一聲的滿足感。想當年第一次煮給當時還是男友的老公喝,他整個驚為天人(好啦可能有點誇張,但至少他把整鍋喝光了),算是我的「擒胃」秘方之一?哈哈!

食譜亮點: 湯頭清甜不油膩,山藥燉煮後釋放的天然濃稠感,讓湯喝起來滑順溫潤,排骨軟嫩恰到好處。這款山藥湯食譜最適合天氣轉涼,或是感覺身體比較虛、想溫和進補的時候。山藥本身對脾胃很好,加上豬小排的營養,喝完整個人都暖起來了。

必備食材:

  • 台灣塊狀山藥:約 400-500 公克(去皮切滾刀塊)
  • 豬小排(或子排):約 600 公克(請肉販剁塊)
  • 新鮮乾香菇:5-6朵(洗淨泡軟,泡香菇水留著!)
  • 老薑:一小塊(約拇指大,拍扁或切片)
  • 紅棗:8-10 顆(怕燥可去籽)
  • 枸杞:一大匙(最後放)
  • 鹽:適量(最後調味用)
  • 米酒:1-2 大匙(可省略,加了更香)

我的超詳細做法:

排骨處理: 別偷懶!排骨冷水下鍋,開中火慢慢煮到水滾,會看到浮沫跑出來。這時轉小火再滾個 3-5 分鐘,把排骨撈起來,用溫水徹底沖洗乾淨。這步驟超重要,直接影響湯會不會清澈、有沒有怪味!
煸香爆點: 取一個厚底的湯鍋(鑄鐵鍋、陶鍋都好),加一點點點香油(或其他耐高溫的油),把拍扁的老薑片丟進去,用中小火煸到邊緣有點捲曲、香氣飄出來。接著下處理好的排骨,稍微翻炒一下,讓排骨表面有點焦香。這時淋點米酒下去,香味「滋~」一聲冒上來,超療癒!
加水開燉: 倒入足量的熱開水(水量要一次加夠,大概淹過食材再多 2-3 公分手掌寬高度),還有剛剛泡香菇的水(底部渣渣不要)。把香菇、紅棗也丟進去。
慢火精華: 大火煮滾後,立刻轉最小火,蓋上鍋蓋(留一點小縫),開始漫長的燉煮。至少要燉 40 分鐘以上才會好喝。用電鍋的話更簡單,外鍋放 2-3 杯水,跳起來後悶 20 分鐘,再外鍋加 1-2 杯水煮第二次,保證軟爛。
山藥登場: 燉了 40 分鐘後(或電鍋第二次跳起前 15 分鐘),開蓋,把切好的山藥塊輕輕放進去。山藥不耐久煮!繼續用小火燉 15-20 分鐘,直到山藥變軟(筷子可以插進去,但不會輕易碎裂)。
最後點睛: 關火!這時才把枸杞撒進去,靠餘溫泡軟就好。最後用鹽巴調味,喜歡的話滴兩滴香油。大功告成!

這款經典的山藥湯食譜,食材功效一次看懂:

主要食材 關鍵作用 適合族群 備註提醒
台灣塊狀山藥 健脾益胃,生津益肺,增添湯頭天然濃稠滑順感 脾胃虛弱、容易疲倦者 選表皮完整無損、手感沉重的為佳
豬小排/子排 提供鮮味與膠質,溫和滋補 一般大眾、成長期兒童 務必先汆燙去腥
乾香菇 增添濃郁「Umami」香氣 喜歡香氣足的人 泡香菇的水是精華,務必濾淨加入
紅棗 & 枸杞 自然甜味,補中益氣,明目 氣血不足、3C用眼過度者 紅棗去核較不燥熱

麻油山藥雞湯:濃郁系滋補聖品

這道湯,根本是台灣冬夜的救星!特別是那幾天感覺手腳冰冷,或是剛淋了雨有點著涼的時候,煮一鍋麻油雞湯,裡面再加上滿滿的山藥,喝下去從喉嚨暖到腳底板,全身都舒暢了。比起傳統麻油雞湯,加了山藥後口感更豐厚滑順,而且多了一份清甜,平衡了麻油和酒的濃烈感。這款山藥湯食譜絕對能成為你家的禦寒法寶

食譜亮點: 麻油、老薑、米酒的經典組合,搭配山藥的溫潤滋養,驅寒暖身效果一流。湯頭濃郁香醇,山藥吸收了湯汁精華,口感軟糯綿密。比起單純的麻油雞,這款山藥湯食譜層次更豐富,也比較不燥。特別推薦給產後媽媽(坐月子後期可食)、手腳冰冷族群,或是在寒流來襲時急需補充熱量的你。

必備食材:

  • 台灣塊狀山藥:約 300-400 公克(去皮切滾刀塊)
  • 土雞腿肉:2 支(或半隻土雞切塊,帶骨更香)
  • 老薑:一大塊(約 50-70 公克,切薄片或拍扁)
  • 黑麻油:4-5 大匙(務必選純黑麻油,香氣才足)
  • 米酒:1.5 – 2 瓶(600ml)(喜歡酒味淡點的可部分用熱水替代)
  • 鹽:少許(最後調味,通常不太需要)
  • 枸杞:1 大匙(最後放)

暖呼呼做法:

雞肉處理: 雞肉不用汆燙!但建議先把皮的那面貼著乾鍋(不放油),用中小火慢慢煎,把皮下的雞油逼出來,煎到雞皮金黃焦脆後,先盛起備用。這樣湯才不會太油膩,雞皮吃起來也超Q彈。
爆香靈魂: 同一個鍋子(鍋裡的雞油別倒掉!),倒入黑麻油,接著放入老薑片。重點來了!務必用小火慢煸,把薑片煸到邊緣捲曲、略帶焦黃,薑的香氣完全釋放出來。大火會讓麻油變苦!
合體爆炒: 薑片煸香後,把煎好的雞肉(帶皮那面朝下)放回鍋中,轉中大火,快速翻炒,讓每塊雞肉都裹上香噴噴的麻油和薑片。
嗆酒滾煮: 這時,沿著鍋邊,一口氣把米酒全部倒下去!會有很響的「滋~」聲和大量蒸氣,小心別燙到。讓酒滾煮個 3-5 分鐘,揮發掉一些酒精的嗆味,留下醇厚的香氣。(不敢吃太濃酒味的,可以倒酒後蓋鍋蓋滾久一點,或部分米酒用熱水替代)
加水燉煮: 如果覺得酒量不夠淹沒雞肉,這時可以加點熱開水補足。蓋上鍋蓋,轉小火,慢燉約 30-40 分鐘,讓雞肉入味軟嫩。
山藥下鍋: 雞肉燉得差不多後,加入切好的山藥塊。再燉 15-20 分鐘,直到山藥軟爛。
起鍋前: 撒入枸杞,稍微滾一下即可關火。嚐嚐味道,通常麻油雞不太需要加鹽,但如果覺得不夠,就加一點點。趁熱享用!

麻油山藥雞湯要煮得好,食材挑選與處理技巧是關鍵:

關鍵環節 我的成功秘訣 失敗地雷區 小叮嚀(超級重要!)
麻油選擇 深色玻璃瓶裝、標示「純黑麻油」或「胡麻油」,香氣純正濃郁 買到「香油」(調和油)或已開封很久的陳油,香氣不足易苦 絕對不要用大火爆香麻油薑片! 鍋子離火降溫都來不及補救苦味…
老薑處理 洗淨不去皮,用刀背拍裂或切厚片(0.3-0.5cm),分量要足 薑切太薄易焦黑變苦,分量不足湯頭不夠力 煸薑要有耐心,小火慢煸至捲曲乾扁、邊緣微焦才是香氣巔峰
雞肉處理 優先選土雞腿塊(肉質Q彈)、帶骨雞塊(湯更香濃) 肉雞胸(易柴)或沒先煎過(湯易油膩腥羶) 逼出雞油不油膩的祕密!皮朝下乾煎到金黃脆口
山藥下鍋時機 雞肉燉軟後再加入,避免煮到糊爛不成形 一開始就跟雞肉同煮,最後山藥化掉找無蹤 山藥煮15-20分鐘,筷子能輕鬆插入即可,保留一點口感更好吃
酒水比例 嗜酒香:全米酒 / 溫和版:米酒:水 = 1:1 米酒量不足(湯頭單薄)或完全不煮滾(酒精味過重嗆喉) 米酒一定要煮滾數分鐘,散去酒精只剩醇香!不敢酒味太重就煮久一點或加水稀釋

山藥百合蓮子甜湯:意想不到的清爽甜品

這款甜湯,絕對顛覆你對山藥湯食譜的印象!誰說山藥只能煮鹹湯?把它變身成港式糖水般的精緻甜品,口感更讓人驚豔。煮好的山藥塊,咬下去是綿密中帶著微微的脆度,搭配軟糯的蓮子、清香的百合,還有那帶著淡淡紅棗甜味的湯底,冰涼後喝起來清爽無負擔,完全不會膩。這款山藥湯食譜是我夏天的最愛,也是宴客時秒殺的甜點

食譜亮點: 將山藥融入中式甜湯,顛覆傳統印象。湯品清甜不膩,山藥提供獨特口感與飽足感。百合潤肺、蓮子安神、紅棗補氣,食材屬性溫和,適合大多數人四季食用。夏天冰鎮後是絕佳消暑點心;冬天熱熱喝也暖心暖胃。這款山藥湯食譜特別推薦給不愛油膩、追求養生輕食、或是想給小朋友健康甜品的選擇。

必備食材:

  • 台灣塊狀山藥或日本山藥:約 300 公克(去皮切大塊或片狀)
  • 乾蓮子:50 公克(選去皮去芯的較方便,否則需處理)
  • 乾百合:30 公克(選色澤自然微黃的,過白可能燻硫)
  • 紅棗:10-12 顆(洗淨,可劃一刀幫助甜味釋出)
  • 冰糖:60-80 公克(依個人口味調整,建議先少放)
  • 水:約 1500ml

清甜煮法:

前置處理:

  • 蓮子:洗淨後,用溫水浸泡至少 1-2 小時,讓它吸水變軟。(如果買到帶芯的,泡軟後要用牙籤從底部把綠色苦芯戳掉,不然整鍋會苦!)
  • 百合:洗淨,用冷水稍微浸泡 15-30 分鐘即可,太久會散掉。
  • 紅棗:洗淨,每顆用刀劃一刀,幫助甜味釋放到湯裡。
  • 山藥:去皮後,切大塊(約 2-3 公分立方)或厚片(約 0.8-1 公分),泡入加了少許白醋或檸檬汁的冷水中防止氧化變黑。
燉煮基底: 取一個湯鍋,放入泡軟的蓮子、處理好的紅棗,加入約 1500ml 的冷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留縫),慢燉約 30-40 分鐘,直到蓮子變得鬆軟但還保持完整形狀。
加入百合: 蓮子煮軟後,加入泡好並瀝乾的百合。繼續小火煮 10-15 分鐘。百合很容易熟透,煮太久會化掉,要特別留意。
山藥入鍋: 把山藥塊從醋水中撈起瀝乾,輕輕放入鍋中。再煮 10-15 分鐘。用筷子戳戳看,山藥能輕鬆穿透但還保持塊狀即可。(講究點可用日本山藥,去皮切厚片,最後 5-7 分鐘下鍋就好,口感更滑脆)
調味完成: 關火!這時才加入冰糖。輕輕攪拌讓冰糖融化。試試味道,不夠甜再加糖。甜湯寧可先淡一點,冰過後甜味會更明顯。放涼後冷藏,冰冰的吃更讚!

這道甜湯的食材特性與處理要點,一次掌握:

主要食材 特性與口感 處理技巧秘訣 燉煮時間掌控
山藥 提供綿密微脆的獨特口感,飽足感強 切塊/厚片後泡醋水防氧化變黑;塊狀山藥耐煮,日本山藥易熟 塊狀山藥:下鍋煮10-15分鐘
日本山藥:下鍋煮5-7分鐘
蓮子 (乾) 鬆軟綿密,帶獨特香氣,安神助眠 務必泡軟(1-2hr)檢查去芯(未去芯者用牙籤從底部戳出綠芯) 最先下鍋,小火燉30-40分鐘至鬆軟
百合 (乾) 瓣片清雅微苦,潤肺止咳,煮熟後軟糯 冷水浸泡15-30分鐘即可,過久易散;檢查夾雜物 蓮子煮軟後加入,煮10-15分鐘
紅棗 釋放天然甜味,補血益氣 洗淨後每顆用刀刃輕劃1-2刀,助甜味釋出 與蓮子同時下鍋熬煮
冰糖 甜味溫潤不膩,質地清亮 關火後再加入!避免久煮產生酸味 融化即可,冷藏後甜度會更明顯

煮好山藥湯的絕對重點(失敗過才懂的痛…)

煮了這麼多次山藥湯,我也不是每次都成功。像有一次急著出門,把山藥跟排骨一起丟進電鍋就跑了,結果回來一看…山藥直接消失在湯裡,整鍋變成嬰兒副食品的稠度(被老公笑好久)。所以啊,想吃塊狀山藥的口感,下鍋的時間點絕對是關鍵!

山藥品種是口感關鍵: 想喝濃郁黏稠的湯?選台灣的塊狀山藥(像壽豐的、白河的),久煮會釋放黏液,湯頭自然濃滑。想吃到脆口山藥塊?試試日本系的山藥(大和芋、紫山藥),比較耐煮不易糊爛,煮再久都還能保持形狀。或是乾脆兩種都加!我後來學會這招,湯濃又有口感,完美。

削皮大作戰 – 防癢攻略: 山藥黏液碰到皮膚真的癢到懷疑人生!我的終極對策:

  1. 手套不離手: 橡膠手套是絕對必需品!別用那種薄薄塑膠袋,沒用。
  2. 先蒸再削皮: 把整段山藥帶皮先蒸5-7分鐘,讓表皮的致癢成分被破壞,再削皮就安全很多(但山藥會變軟一點,適合要做泥的)。
  3. 邊沖水邊削: 在水龍頭下,開著流動的水削皮,讓黏液馬上被水沖走。
  4. 不幸中招: 手癢起來?趕快用溫熱肥皂水仔細洗,或用薑片擦癢的地方,或抹點白醋,能緩解。

聰明保存法: 山藥買回家,如果沒馬上要煮

  • 整條未洗:報紙包好,放冰箱蔬果冷藏室,放個兩週沒問題。
  • 切過的: 切口處塗抹一點點鹽巴或檸檬汁防止氧化,用保鮮膜緊密包好冷藏,儘快用完(2-3天內)。
  • 冷凍妙招: 去皮切塊後,放密封袋平鋪冷凍!要煮湯時不用解凍,直接丟入滾湯中煮,時間拉長5-10分鐘就好,超方便!尤其適合忙碌的主婦。

Q&A:關於山藥湯,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最後整理幾個常被朋友問到的問題,一次講清楚:

  • Q:山藥湯煮完,山藥變黑黑的是不是壞掉了?還能喝嗎?
    A:別緊張!山藥削皮後接觸空氣,氧化變黑正常現象(就像蘋果一樣),不是壞掉!只要沒有發酸發臭的怪味,都可以安心吃。要預防變黑,記得削皮切塊後,立刻泡在加了幾滴白醋或檸檬汁的冷水裡,下鍋前再撈起來瀝乾就好。這招對日本山藥特別有效。
  • Q:素食者也想喝山藥湯,該怎麼替換掉肉類?
    A:沒問題!素食版的山藥湯食譜一樣很美味。可以這樣做:
    • 湯頭基底:乾香菇、昆布、玉米、紅蘿蔔、高麗菜梗這些天然蔬果來熬煮高湯,鮮甜感完全不輸肉湯。香菇和昆布更是鮮味擔當。
    • 取代肉的嚼感: 加入杏鮑菇(撕成條狀煎香)、鴻喜菇、或是豆皮、凍豆腐吸飽湯汁,口感很豐富。
    • 食材搭配一樣可以參考前面的排骨湯或麻油雞湯的香料(薑、紅棗、枸杞),風味層次就出來了。
  • Q:聽說山藥很養生,到底有哪些好處?哪些人要注意?
    A:山藥(淮山)在中醫裡評價很高,主要有:
    • 健脾益胃: 它的黏液蛋白能保護胃壁,對消化功能弱、容易拉肚子或食慾不好的人很有幫助。所以像前面分享的山藥湯食譜,其實就很適合胃不好的人溫和調理。
    • 益肺止咳: 感覺喉嚨乾乾、乾咳少痰時,吃點山藥能潤潤肺。
    • 滋腎益精: 算是溫和的補養食材。
    • 穩定血糖: 研究發現山藥的黏液成分對血糖控制可能有正面幫助(但不能取代藥物!)。

    哪些人要留意?

    • 過敏體質者:少數人對山藥黏液過敏(削皮時手癢就是警訊),第一次吃先少量試試。
    • 脹氣嚴重者:山藥是根莖類澱粉,吃適量就好,同時細嚼慢嚥,避免消化不良加劇脹氣。
    • 特定疾病患者:如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正在服用特定藥物(如抗凝血劑),食用前最好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